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就业育人 | 国际商学院开展《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权益保护典型案例解析》专题学习
发布时间:2025-03-27浏览量:161

为应对2025届毕业生人数激增带来的就业挑战,提升学生求职风险防范意识,2025年3月26日,国际商学院在知信楼406会议室组织2025届毕业班辅导员学习《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权益保护典型案例解析》,结合当前就业市场痛点,以案例为鉴,助力学生筑牢权益保护防线。

一、聚焦典型案例,敲响防范警钟

本次学习围绕常见求职陷阱展开解析,引导学生识别风险、维护自身权益:

1、虚假招聘与信息陷阱。部分企业夸大岗位待遇或虚构职位,诱导毕业生入职后陷入不合理工作安排。建议求职时需通过企业官网、工商信息等多渠道核实招聘信息真实性,警惕“高薪低门槛”的诱惑。

2、合同漏洞与恶意解约。案例显示,部分企业以口头承诺代替书面合同,或在合同中设置“霸王条款”。例如,某毕业生未签订书面协议,入职后遭遇薪资克扣却维权无门。学院强调,务必签订正规劳动合同,明确薪资、岗位职责等关键条款,并留存证据。

3、变相收费与培训骗局。以“体检费”“培训费”名义骗取财物的案例屡见不鲜。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求职者费用。学生需牢记:凡收费皆可疑,应立即拒绝并举报。

4、实习协议与社保权益。部分企业以“实习”名义规避劳动关系,拒绝缴纳社保。提醒,若已取得毕业证且实际参与全职工作,应依法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并享受社保待遇。

二、法律赋能,强化维权底气

1、三方协议≠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仅解决档案,入职后需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2、违约金条款有限性:除专项培训或竞业限制外,企业不得随意设定违约金,学生有权拒绝不合理赔付要求。

3、试用期权益保障: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合同约定80%,且企业须依法缴纳社保,违规行为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在就业市场竞争与风险并存的当下,国际商学院通过案例学习与法律赋能,助力学生从“求职小白”成长为“权益明白人”。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优化就业服务,为毕业生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