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动态
【专家笔谈】朱永新: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31浏览量:24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

究竟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教育,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提升一线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让赋能潜力得到充分释放。2024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从“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基础和应用”、“人工智能教学法”和“人工智能专业学习”五个方面,在习得、深化和创造三个等级维度下,概述了包括社会责任和应用技能等在内的教师应具备的15项能力,为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制定了指导性建议。在全球范围内,教育界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已经从开始的怀疑、警惕、消极抵制转变为今天的主动拥抱。所以,教师需要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对标先进案例和国际框架,与技术前沿接轨,充分释放人工智能在赋能教育中的潜能,逐步迈向“人机共教”的新时代;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以及教师、学生、智能的责任。

二是要努力把握技术赋能方向,让人工智能为教育做减法。要实现精准赋能、高效赋能,有两条很明确的方向。其一,是通过赋能为教学工作做减法。现阶段,人工智能在教学中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帮助教师分析学情、批改作业、生成个性化教案等事务性工作。这些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显著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使得教师的时间被充分解放,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师反思、教学创新和专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效率和质量,形成减法的良性循环。这是在未来促进整个教育高质量发展上,需要锚定并深入研究的方向。其二,是通过赋能为学业负担做减法。下一阶段,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场景,搭建个性化学习平台,为学生减去重复性练习和非必要负担,从而解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在做减法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将更加高效、更加富有内驱力,使得学生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更强的综合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在美国,可汗学院与ChatGPT合作,开发了人工智能支持的学习平台Khanmigo,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项目,系统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自动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和反馈,使学生得以专注于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在没有增加负担的情况下提升了学生的学术表现。这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方式上为我们提供了可能和可行路径。

三是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用人工智能打造未来学习中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认知外包”延伸学生的大脑,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直接获得答案。所以,未来的教育模式也将从高强度高负担的传统学校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驱动的未来学习中心模式。这是人工智能的优势所在。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才培养的重心必将转向于价值观、创新能力、情感品质等人工智能相对难以完成的素养。这就要求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过程中,在语料喂养、数据供给时,就要注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教育决策部门也要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将对学校教育的结构进行怎样的重构,如何深刻影响到学生怎么学、学什么,以及怎么教、谁来教、怎么评价、父母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做什么等根本问题。可以断言的是,在未来学习中心模式中,不断迭代的人工智能将为学生带来体系精炼而内容丰富的课程,为学生、教师和父母提供丰富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主动性和成就感会更强。此外,人工智能教师也将在未来学习中心中与一线教师进行“人机共教”,融入更多开放性、探索性和跨学科学习任务,并辅以虚拟现实等新型智能技术实现“项目学习”、“探研学习”、“游戏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与创造力,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共情心。

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要成立一个覆盖全美的在线教育平台“美国学院”,将收集全人类最全的高质量教学内容,收集所有知识和技能,并免费在线分享给所有的美国公民。“美国学院”的在线教育将颁发正规学历证书,在线教育也将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常规方式。不仅如此,他还声称,“美国学院将成为与现有美国大学体系展开竞争的平台,将使全体美国人从中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其实,我国如果利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官方平台,充分发挥民间教育科技机构的创新成果,“官民”携手、上下合力,完全可以弯道超车,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型教育体系。

总之,在世界各国都在加大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力度,推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政策的当下,我们必须尽快适应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价标准上的转型,开展与技术变革相匹配的深层次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和培养方式创新,推进学校形态与教育结构的变革,创造性地做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信息来源:摘自《教育研究》,2025年第3期)